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的东北抗联主题资源经过10年的建设,形成了建设时间最长、受访人数最多、文献建设总量最大、载体形式最多样的主题资源库。
9月17日,国家图书馆在京发布东北抗日联军特色资源建设进展情况。据介绍,近十年来,中国记忆工程采访团走访了东北地区,从北京到湖北、四川、新疆、广东、山东,采访了全部25名已知在世的抗联老兵,采访了60多个抗联家庭和后代,20多位抗联见证人和抗联历史研究者,从100多位受访者那里积累了400多个小时的口述史料。
截至目前,中国记忆工程共采访纸质版和数字版历史照片约1000张,盒式磁带266盘,老兵日记手稿92份,非正式出版物162份,完成3000余份报纸微稿检索,从中复制获取1820页,形成了立体化、全媒体的专题资源集合。
事实上,早在2011年9月18日,郭图就在白山黑水铸忠——举办了东北抗联珍贵文献及冯仲云手稿展览,以纪念九一八事变八十周年。当时前来参观展览的观众中有东北抗联三军老兵李在德、六军老兵、新四军老兵、原北京图书馆馆长之女冯。听着几位老人回忆的战争年代的故事,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深感有义务去探访和记录这些老兵的记忆,并把它们永远作为国家文献资源保存下来。
此后,从2017年开始,特色资源建设的重点从对抗联老兵的抢救性采访,转移到对抗联后代和志愿者的走访和民间文学的抢救性收藏。如今,赵尚志、冯占海、高体干、赵一曼、张世、程庆龙等东北抗联后裔和东北志愿军的口述史料和视频资料,已经积累了200多个小时。收藏了东北抗联历史研究学者赵亮之子赵姜超捐赠的赵亮访谈磁带和工作笔记卡片近1000份。
据国家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图书馆是国家级文献信息资源储备库,始终担负着保存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重任。抗联老兵的记忆,就是我们国家的记忆,应该在一代代中国儿女中间永远传承下去。记录这些见证人的记忆,并妥善保存、广泛传播,不仅是图书馆员对历史的责任,也是对未来的义务。
[责任编辑:如思]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