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部署要求,争当“百千万工程”建设生力军,省职教城(清远)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数字商贸学院派出珠湾青云实践团奔赴珠海斗门。斗门御荔园内、海鲈塘边、古街巷陌,均看到了他们的身影,他们是带着“智囊团”基因的“新农人”,以实干姿态深耕这片土地。
打破地域壁垒,打通产销链路
实践团创新采用“新媒体+电商直播”模式,有效破解了斗门农文旅产业直播基础薄弱、传统销售损耗高的痛点。助力斗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御金球”荔枝、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山何叔公鸭扎包开展电商直播,最终累计实现成交额2.54万元,总观看人数超3万人次,最高记录创下单日成交额1.9万元的亮眼成绩。直播间还成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吸引了大批周边游客线下消费,有效带动了斗门文旅和特色农产品销售,直接推动了旅游消费链条延展。
图1:直播组成员合照
团队还将“新媒体+”赋能到斗门龙头企业及中小微企业中。针对斗门另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白蕉海鲈品牌传播瓶颈与线上销售发展滞后等问题精准发力。帮助斗门海鲈鱼龙头品牌“粤丰宏”量身定制全套视觉设计方案、开设电商平台,协助清峦山民宿、鸿兴民宿、老毅烧鸡等当地中小微企业提供一体化宣传服务,有效助力当地农文旅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图2:团队成员拍摄海鲈鱼加工现场
塑造视觉IP,激活品牌文化价值
珠湾青云实践团为御荔园荔枝和白蕉海鲈分别打造了“斗荔荔”、“小客”、“蕉宝”等IP形象,并制作徽章、挂饰、钥匙扣、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还对何叔公鸭扎包Logo进行了二次创作。这些IP形象成为连接农产品增值与文旅体验的纽带,通过视觉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形象,推动荔枝产业、水产企业及非遗产品升级。
图3:IP形象
团队还进行了清峦山民宿墙绘、设计斗门导览图与美食地图,优化乡村环境和游客体验。团队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助力乡村旅游升级和区域辨识度提升。
践行公益传承,赓续红色乡土文脉
团队追溯斗门红色记忆,借助线上平台,突破地域藩篱。成员实地探访老党员,深度挖掘故事细节,以文字梳理他们的奋斗足迹,并转化为更直观、鲜活的影像呈现,极大提升了红色精神的感染力。珠湾青云实践团成功立项广东省教育厅2025年“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定点讲解等多种方式,推动国家资助政策精准触达乡村家庭,坚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图4:团队成员进行“资助下乡行”活动
实践团参与“‘荔’量同心·新阶联爱心行动”活动,直播御荔园将2520斤荔枝送往1800公里外的贵州湄潭的过程,吸引了超2万人关注。同时,实践团还关注到斗门当地非遗技艺——省级非遗横山何叔公鸭扎包和虾米糍。成员走进实践基地,跟着传承人学习非遗制作,将其拍摄成宣传片,让斗门非遗从“小众记忆”走向“大众视野”。
图5:团队成员学习非遗制作
珠湾青云实践团的足迹遍及斗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红色遗址和非遗工坊。他们创新运用“新媒体+”,通过直播带货、视觉设计、短视频等形式,破解当地农文旅产品“出山难”的困境,助力实现斗门农文旅产业融合式发展。
图6:团队成员合照
[责任编辑:肥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