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5/
首页 > 时评 > 正文

全民钱包,擦亮普惠金融的为民底色

2025年06月24日 16:23
来源:网络  阅读量:6817  会员投稿

当金融科技的浪潮奔涌向前,普惠金融早已不是冰冷的商业概念,而是浸润民生的温暖实践。自2017年启程,全民钱包就以“传达幸福”为使命,在七载时光中深耕普惠金融土壤,从萌芽探索者成长为生态领航者。其发展史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进阶史,更是一部以“为民”为底色、用金融服务点亮千万用户生活的实践史——通过触达服务盲区、重构服务逻辑、构建共生生态三重突破,让普惠金融的阳光真正照进普罗大众的日常。

扎根民生土壤:在服务盲区中播撒普惠种子

2017年的普惠金融市场,如同待开垦的沃土:传统金融机构对蓝领、新市民等群体的服务覆盖不足,小额信贷需求与供给间存在明显鸿沟。全民钱包敏锐捕捉到这一痛点,以“让金融服务触达每一个人”为初心,深入城中村、产业园区调研后发现:超60%的务工群体曾因流程繁琐放弃信贷申请,传统金融服务的“高门槛”与“长周期”成为横亘在普惠之路上的首要障碍。

破局始于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回应。全民钱包推出首款场景化消费分期产品,聚焦3C数码、家用电器等高频生活场景,打造“5000-100000元灵活额度+3-12 期弹性分期”的轻量化模式,全线上流程仅需身份认证、信息填写、智能审批三步,最快10分钟完成放款。为消除用户信任壁垒,团队主动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与持牌金融机构建立资金托管机制,并通过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首年即服务30万用户,其中新市民群体占比达75%。这颗扎根民生的“普惠种子”,以“便捷、合规、安全”的服务基因,在金融服务的盲区中萌芽生长,印证了普惠金融的本质——不是技术的炫技,而是对“人”的关注。

技术赋能温度:用智能逻辑重构为民服务链条

普惠金融的核心难题,在于如何在扩大服务覆盖面的同时控制风险成本。全民钱包的破题之策,是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为民服务”的驱动力。2019年起,其组建专业技术团队,自主研发“观星智能风控平台”,通过整合用户消费行为、社交数据等800+维度变量,构建动态信用评分模型,实现贷款申请“秒级审批”,将欺诈风险控制在0.05%以下,审批效率提升300%的同时,不良率较行业均值降低40%。这种“技术+温度”的融合,让曾经被传统金融拒之门外的群体,获得了基于真实信用的公平授信机会。

在服务体验层面,全民钱包将技术创新延伸至每个细节:以7×24小时在线服务能力,将用户咨询响应速度压缩至15秒;打造个性化分期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实现“千人千面”的商品推荐,覆盖数码、教育、旅游等8大消费场景,接入2000+优质商户。技术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成为连接金融服务与民生需求的桥梁——某蓝领用户通过分期购买职业培训课程实现技能提升,某个体商户借助经营资金周转扩大摊位规模,这些微观层面的“民生改善”,正是全民钱包以技术赋能普惠的生动注脚。

生态协同共生:以开放姿态绘就为民同心圆

普惠金融的深度发展,需要构建多元参与的生态体系。2022年起,全民钱包以“开放、共享、共赢”为理念,开启从“服务提供者”到“生态构建者”的转型,通过连接金融机构、场景方与用户,绘就以“为民”为圆心的普惠同心圆。

在金融机构合作层面,全民钱包输出智能风控、反欺诈模型等技术解决方案,为10余家城商行、消费金融公司提供数字化转型支持。其中某区域性银行接入风控系统后,小额信贷审批效率提升250%,服务客群扩大3倍,让更多县域用户享受到标准化的金融服务;在场景融合领域,与电商平台、生活服务类APP合作,将分期服务嵌入购物、出行、缴费等高频场景,年交易规模突破200亿元,使金融服务自然融入用户生活;在社会责任领域,推出“县域金融普惠计划”,为农村用户提供农机分期、农产品供应链金融等服务,为数万农户解决资金需求,助力乡村振兴。这种生态化实践,打破了金融服务的边界,让普惠的价值在协同中放大——当小微企业主通过供应链金融获得采购资金,当农户借助农机分期提升生产效率,全民钱包构建的不仅是金融生态,更是一个“为民谋福祉”的价值共同体。

普惠底色,在于“看见每一个人”

七载逐光向新,全民钱包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普惠金融的“为民底色”,从来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对每个个体需求的看见与回应。从萌芽期的“让服务触达每一个人”,到成长期的“用技术温暖每一个人”,再到生态期的“以协同惠及每一个人”,其发展脉络始终紧扣“人”的核心。未来,当更多金融机构以全民钱包为镜,将技术创新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普惠金融必将褪去商业的冰冷,真正成为照亮千万家庭的温暖光源——这既是全民钱包的初心,也是普惠金融的终极使命。

[责任编辑:公孙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